自春节档《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》成为短剧又一爆款案例后,原先冷静下来的短剧市场又被添了一把柴火。热搜上“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”、“两部剧收入过亿”,动辄过亿的投资故事又一次拨动观者神经。
谁在短剧的红海里捞钱?谁又血本无归?在从业人士的眼中短剧市场已经人满为患,但不断涌入的新钱让行业呈现出了一种“表面繁荣”的景观。
进入红海,80%的剧都是亏的
“在投资者的角度,短剧投资的特点是体量小,但相比起电影,短剧陪跑的比例是高出许多的。一部不亏钱的短剧,投资人能挣到的是流水的5%至6%,”刘奇告诉旺旺屋。
少拍点,单部拍好点、拍贵点
因为单部短剧的成本增高、成功率降低,拍多了亏钱的版权方只能缩减每月开拍的短剧数量,王小书提到,“以前一个月40部,现在一个月拍20部,对剧本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。”为降低赔本的概率,版权方选择少拍点,单部拍好点、拍贵点。
短剧公司也不愿意花大价钱买剧本了。小发提到,“蓝海时期最差的都能卖到1万多,好的剧本可以卖到3万至5万,年前1万左右是最多的,如今在剧本层面已经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,价格稍微回升到2万左右,但是回不到刚开始的高价。”
表面的繁荣
短剧行业永远有新人进入,但赚到钱的人只会越来越少。行业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了——优先有爆款经验的人,在制作层面出过爆款的要求成为刚性,也将无从业经验的小白拦在门外。
谈及大厂是否会入场搅动当前的格局,王小书认为抖快下场的力度较弱,集中于制作头部精品与爆款,他自嘲道,“大厂应该是不屑于干这种低利润率的脏活累活。”
版权声明:未经旺旺屋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,否则侵权必究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